推進網絡空間道德治理現代化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抓好網絡空間道德建設——這既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和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當前這個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網上交往、學習、宣傳、經商、娛樂、消費等已成為絕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據統計,在全球76.76億人中,有手機用戶51.12億人、網民43.88億人,34.84億人活躍在社交媒體上。我國網民規模居全球第一,截至2018年底達到8.29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全球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
在流動的網絡社會和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公民道德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網絡空間道德主體自我迷失。在網絡空間道德壓力“缺席”和主體道德責任缺失狀態下,數字化、匿名化和符號化的網絡行為主體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蝕和網絡有害信息影響,導致道德失范,演化為謊言、欺詐、沖動、獵奇、暴戾等種種匿名的“惡”,并被網絡強化和放大。
網絡空間道德關系不斷異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空間是沒有強制的自主性空間和場域,傳統積淀和約定俗成的道德關系在網絡空間容易被解構、虛無和異化,以致是非、善惡被顛倒,義務、責任被放逐。
網絡空間道德規范約束乏力?,F實社會中,道德規范至高無上的地位主要依靠人民的敬仰來確立,依靠自律、勸誡、感化、說服、輿論等方式來實現其約束力。然而,網絡空間道德規范因道德行為主體虛擬化、匿名化和“所指”泛化,其約束力有限。
網絡空間道德實踐形式單一。在網絡空間,“人們可以克服時間和傳統地理空間的局限而生存和工作”,從而極大激發了人們的創造性、極大解放了生產力;但致力于引導人們向善的道德實踐形式仍相對單一、張力不夠,大多停留在網絡宣傳、網絡報道、網絡討論等層面。
推進網絡空間道德治理現代化,關鍵應在以下幾方面著力——
推進網絡空間道德治理社會化。網絡社會是一個沒有邊界的開放空間,但如果只有開放而沒有治理,必然演化為一種災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誰都不愿生活在一個充斥著虛假、詐騙、攻擊、謾罵、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間?!币虼?,應推進網絡空間道德治理社會化:一是完善網絡社會道德協同治理機制,讓每個網民既是網絡消費者也是網絡監督者;二是立根鑄魂、正本清源,協同推進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的道德內容建設,“讓科學理論、正確輿論、優秀文化充盈網絡空間”;三是發揮習俗風俗、倫理守則等道德規范在網絡空間的約束功能,著力引導網民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道德規范修身律己、涵養文明自律網絡行為。
推進網絡空間道德治理法治化。道德和法律相互區別又互為依存,規范網絡空間主體行為、強化網絡空間道德實踐,離不開法律的約束和調節。因此,應推進網絡空間道德治理法治化:一方面,要完善網絡法立法。加快調節網絡行為和網絡關系的立法工作,對已經不適合網絡時代的法律應及時廢止或修訂;另一方面,要加強網絡空間執法力度。強化網絡空間綜合治理,引導廣大網民遵德守法、文明互動、理性表達、自覺維護良好網絡秩序,對網絡欺詐、造謠、誹謗、謾罵、色情、低俗、暴力等堅決依法分類進行查處整治,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應有懲治,讓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推進網絡空間道德治理智能化。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科學技術正推動人類社會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同時也為各種違法、違紀、違反道德的行為提供了方便。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依法加強網絡技術管理,加強網絡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ヂ摼W可管可控?!蓖七M網絡空間道德治理現代化,應充分發揮新興科學技術作用,探索“互聯網+監督”“大數據+監測”“人工智能+預警”等網絡空間道德治理模式,建立完善網絡空間道德評估制度,以智能化手段維護網絡空間道德秩序、提升網絡空間道德治理能力。
推進網絡空間道德治理專業化。網絡空間道德治理的專業化,本質上是網絡空間道德治理逐漸符合專業標準、成為專門職業、實行專業管理、堅持專業服務并獲得相應專業地位的過程。推進網絡道德空間治理專業化,就是要讓網絡技術專家治理網絡空間,讓專家評估和監督網絡空間道德行為、道德實踐和道德內容狀況成為常態。同時,要立足于中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總要求和重點任務,著力推進網絡空間道德治理主體、治理規范、治理手段和治理機制的專業化。
(原載于2019年11月21日《湖南日報》,作者系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南工商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